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推动行业发展的案例(推动行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2023-10-27 11944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传统行业转型成功的例子精选
  2.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有哪些实例
  3. 产业结构升级的案例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不能置身世外,都必须转型。对于传统行业来说,转型是需要勇气的。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行业转型成功的案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15年1月17日,王健林在2014年工作报告中即宣布万达开始第四次转型计划,转型主要内容是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包括万达集团的转型和万达商业地产的转型。

  

转型以后的万达要实行新的发展模式,同时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金融、电子商务3个产业,到2020年形成商业、文化旅游、金融、电商基本相当的四大板块,彻底实现转型升级。

  

作为当前最传统的重资产行业里的龙头,万达四次转型,每次都踏准节奏。这次,万达做出来的转变极有可能影响整个地产界的进程:房子未来可能会免费,收费的环节在服务。房子可能只是一个流量的入口,这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诚品书店颠覆的是传统的书店卖书模式。在诚品书店,除了买书外,每一层还有无数的创意礼品店、特产店,甚至还有一些自由品牌和私人定制的服装店、时尚用品店,顶楼有画廊、互动空间,楼下有餐厅、咖啡馆、超市、鲜花店,但在布局上让人感觉以书店为主。

  

这种商业模式需要庞大的客户流量为依托,初期为培养流量,只做最有黏性但利润空间单薄的商品——图书。而当读书人都把诚品作为买书和读书的圣殿时,再恰如其分地引入符合读书人品味和诉求的其他创意服务和餐饮等增值服务,让这一客户群体感受到更好的一站式体验。

  

国内类似诚品书店的书店转型不少。但是品途网认为,大部分都得其形而未得其神。请注意一点:诚品书店更注重场景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在书店卖咖啡、卖衣服等附加消费品。他们重视了场景的概念。

  

洛贝是集研发、生产、营销推广为一体的传统小家电企业,主营业务包括:各类家用、商用中高端净水器、电压力锅、米糊机等厨房小家电。其中电压力锅品类定位于中高端市场,整体在该行业排名第四。

  

洛贝坐落于东莞市松山湖国家高科技园区,工厂占地面积50多亩,拥有办公大楼、研发中心、生产中心等。近两年来传统渠道受市场大环境及渠道碎片化的影响有所下滑,而电子商务与礼品渠道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较慢。行业特点:产品开发周期比较长,成本比较高。

  

2003年委托商标事务所注册乐邦商标,但由于企业重视度不够,三年后发现商标被抢注,损失了一部分客户和市场,前期投入了两亿多的市场推广费付之东流。后来重新注册新品牌洛贝。期间引入经理人团队,但是企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2009年企业重新定位,认为企业还处在创业成长期,随着渠道碎片化趋势的发展,公司王总成立新渠道部,开发礼品渠道,电视购物,电子商务等渠道。由于团队不熟悉电子商务如何操作,几年运营进行了多方位尝试,也入驻了天猫、京东、国美在线、苏宁易购平台,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2015年公司规划要在电子商务方面进行大的突破。

  

2015年5月加多宝推出金罐凉茶扫一扫,形成互联网生活圈子。

  

该生活圈逻辑就是因罐子而生,消费者因口渴买加多宝,通过扫一扫进入互联网生活圈,然后链接其他朋友,或完成其更便利的生活,从而改变消费者消费快消品时的孤立状态,而让每个罐子成了生活圈中的便利入口。

  

根据加多宝官方的解释,金罐加多宝将围绕美食、娱乐、运动、音乐四大主线,整合现有资源优势,计划每月围绕一个主题为消费者提供心动福利,这样,在未来即可以为用户串联起数以万计的生活方式。

  

加多宝向来以营销策略见长,这次表面上看还是为了促销,但是却为零售业的未来提供了想象的空间。零售业未来竞争的可能不仅仅是短期的销量,而是一个生活圈子的黏性。

  

今年1月12日,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在苏宁春季部署会上宣布,首次成立苏宁物流集团和苏宁金融集团,加速两大业务板块产业化发展、独立化运营的能力,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

  

张近东将苏宁的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线下的互联网化,加强移动端布局和O2O融合。

  

第三个阶段供应链互联网变革、互联网金融、物流社会化和公有云,从而实现全面的互联网化。

  

苏宁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门店,建立线下云店,改善用户体验,这才是O2O的真正诠释。难怪都为其点赞背书!

  

猜你喜欢:

1.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的三大案例分析

  

1.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的三大案例分析

  

4. 90后年轻人创业成功案例故事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目标与衡量标准

  

对于循环经济的内涵的认识,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循环”二字的字面理解,而应该从经济层面,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对循环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更深刻的分析。

  

这里我首先给出一个实例,看看循环经济在一个企业层次上是什么内涵。我国有一个啤酒厂,它每天都排放大量COD、纯碱含量很高的污水,根据环保法,它每年必须缴纳几十万元的排污费,对于一个竞争领域的中型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作了如下供作。

  

1、对原来的电力系统和所有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降低了单位产出的电力、原材料消耗;

  

2、对所有包装物进行回收,每年获得一笔废旧物资销售收入;

  

3、投资建立了纯碱回收系统,每年回收纯碱40吨,可以不端循环使用,节约了一笔成本开支。

  

4、对制啤酒的麦糟进行回收用于制造高效有机肥,每年有一大笔销售收入;

  

5、投资建立一个日处理废水2000吨的废水处理设施,使企业内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节约了新水的使用,大大减少了污水排放,降低了污水排污费;

  

这样做的投入产出效果是:总投资600万元,每年增加效益约100万元,增加了20多个就业岗位,减少了50%的废水排放,节约了10%的电力消耗,增加了数千吨的高有机肥产品供给,啤酒产量不变。

  

企业这样做的原始动力来自于比较高的污染排放费和追求经济效益。

  

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啤酒厂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循环经济内涵和目标在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上进行界定。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各种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对所有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追求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是政府通过收取污染排放费(实质是环境税),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资源,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的结果。它改变了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改变了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多方共赢,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按照对循环经济内涵和目标的上述界定,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是否满足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的标准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是技术效率标准,可用原始资源与环境的生产率、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强度、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等指标来测定。第二方面是经济标准,可用生态环境在制度上是否进入了经济循环体系、企业的外部性是否得到了承认和计量等指标来衡量。当然,具体的判定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循环经济模式不是目的,它是解决资源与环境压力的一种生产方式。它要求进行制度变革。

  

二、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中央对循环经济的定位是建立在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功能认识基础上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巨型大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大体相当,但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4.5倍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进入了全面工业化的进程,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了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以后,再用十年,到2030年我们应该全面实现工业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用50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150年的工业化历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在我国在时间尺度上要被压缩掉三分之二。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着城市化加快、经济增长具有内在冲动力并由重化工产业主导、就业压力巨大、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这决定了中国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在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具有极高的强度,这种强度世界上前所未有,污染类型复合重叠,治理难度极大。要实现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将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完成这个任务的战略选择。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循环经济概念的发源地德国和日本那样,将注意力首先集中于废弃物管理与循环利用上。因此,循环经济的内涵在中国被扩展了,不仅仅局限于“闭环”(循环的同义语)生产模式上,节约利用资源、短缺资源替代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也被纳入了循环经济概念之内。尽管在学术上这种扩展并不严格,但却有利于在实践上制定综合性政策与法律体系,简化行政程序,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推进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有利于建立节约型社会,避免法律法规体系过于繁杂。

  

从实践上看,以节约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对环境经济、生态经济进行深化和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很多从事地方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感觉无从做起,我认为,循环经济是新兴工业化的核心之一,循环经济做好了,新兴工业化也就完成了一半。因为新兴工业化不仅需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同时,我们也必须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也有资源消耗和污染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经济是新兴工业化的高级形式。这也表明了循环经济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进展与优先领域

  

从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倡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以来,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在不同领域和层次上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设立的辽宁循环经济示范省、贵阳循环经济示范市、以及7个生态建设示范省开展了较全面和系统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总体上,各地循环经济试验示范的成功做法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重视,组织领导有保障,实施机制正确。第二,统一部署,规划先行,示范引路。第三,因地制宜,模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了企业、工业园区和区域三个层面,包括了工业、农业、服务业、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覆盖了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

  

循环经济涉及到所有的经济活动和消费领域。但是,由于我们还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大量投入,需要在资源开发、资源替代与循环利用资源之间进行比较和优化选择,不能像搞运动一样的全面铺开。因此,近期内应该选择若干优先领域加大推进力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该遵循以下四原则:

  

第一、“四统一原则”,即,市场效益、就业、循环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四统一”原则。实践表明,一些产业领域和某些产业组织方式可以实现“四统一”,对于这样的领域和产业组织方式,政府要制定明确的政策予以大力支持。这样的领域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具体项目,存在于许多产业行业内。这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发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去发展。例如,废旧轮胎处理和资源再生,用于制造高级防噪音地板和其它建材,即可解决废旧轮胎带来的污染,又可以增加就业,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类似这样的领域应该优先扶持发展。

  

第二、“遏制双高原则”,即,治理“双高行业”原则。双高行业指高污染排放和高原始资源消耗行业。例如,冶金、化工、造纸等行业,是包括能源在内的原始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的行业,应该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这些行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了,污染下降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样的领域政府应通过严格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去推进。

  

第三、“抑短原则”,即,抑制资源短缺程度最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使用原则。这样的领域可以通过价格形成机制和政策去推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总体上极为短缺,又难以通过进口的方式解决,因此,水的循环利用应作为优先推进领域。

  

第四、“成熟技术原则”,即加速推进已经具有成熟循环利用资源的技术应用与推广扩散原则。例如,造纸黑液的回收利用,钢铁企业循环用水,居民小区中水循环利用都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应优先推进。

  

第五、“规模经济原则”,即推进企业规模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网络原则。循环经济的资源消耗减量化本身必须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应该在产业政策上促进企业规模化生产,没有规模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同时,必须优先推进循环经济地域化规模经济网络。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一定空间内集聚,以便形成产业循环链条,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区域性规模化,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在地域上的规模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经济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产业的区域集聚化,才能形成规模化的专业循环经济企业。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也与产业分布过于分散化、小型化,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处理有重要关系。在这方面,山东省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山东省早在几年前就全部关闭了生产能力在5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由政府支持建立了一批具有处理造纸黑液和循环用水能力的大型造纸厂,其结果是纸的产量增加了,经济规模扩张了,排放的COD等污染物却下降了。这一例证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污染排放总量的上升。如果做得好,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翻两番而环境得到改善的目标。

  

四、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和对策措施

  

我国目前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包括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在观念认识方面,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其根本原因是重经济增长,轻资源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政绩观作怪。认识问题的另一种表现是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要么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或清洁生产及污染防治;要么将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外延无限扩大,任务不明确,实践无抓手。许多消费文化和价值观也是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摆阔炫耀的痕迹。

  

在制度方面,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财政金融规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是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制约因素。

  

在法律与政策方面,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严重缺位,管理体制尚没有明确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没有普遍形成。另外,我国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循环经济依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针对上述障碍和制约因素,各级政府需要有步骤地采取有效对策,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逐步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一,提高认识,科学把握其内涵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使各级政府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两个战略高度。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党和国家经济主流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同时,决策者、企业家和公众正确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也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问题。因此,在2005年,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统一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现有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重点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将资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中,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二是对现有宏观经济目标体系进行改造,扬起单纯的速度调控目标,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和协调性,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体系;三是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者、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四是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实践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如,建立资源与环境信息透明制度,发挥非政府环保组织的作用等机制。五是尽快制定出台循环经济政策目录和鼓励支持的产品目录。六是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尽管很多学者都正确地指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没有制度创新,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由立法机构和政府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律和政策规则,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其次,政府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通过惩罚和奖励双重激励措施,把外部性转变内部性;第三,必须借助于经济伦理和生态伦理相结合的新的社会道德约束。因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一定道德基础上的有规则的经济,今天的市场经济早已经脱离了原始的自由放任状态。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比技术更重要。

  

在今天的中国,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占有与消费是社会大众的基本索求,就业的压力和利益的追求成为推动资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内在力量。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德伦理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之前,市场的力量只会强化“理性经济人”的动机和行为,公共利益无法自动实现。因此,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作为公共资源拥有者的代表,必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立法机构和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不是直接作为微观的主体加入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而是通过制度安排,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激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循环经济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有法律、法规和政策都应该在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同时,使得生产者追求利润的目标不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矛盾。

  

制定规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应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并将其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之中。这样,循环经济理念才能发挥全局性的战略作用,才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才能将循环经济提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高度,才能将循环经济落到实处。

  

在规划基础上,抓好试点示范工作。目前应逐步扩大试点的范围,在重点企业、行业、工业园区和重点省(市)继续稳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一批重要的生活和工业废弃物,建立废弃资源循环型产业园区。通过试点,总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政策需求,提出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和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第四,建立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体系上的高端化经济模式,需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产技术和产业链接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应为此设立专项资金和适当调整现有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向,加大投入,引导科研机构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研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

  

第五,强化环境监管,提高开展循环经济实践的外在动力

  

发展循环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发挥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和监督作用。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依法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不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在污染控制工作中,特别要加强对化工、冶金、印染、食品、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生产全过程和排污的控制,建立完善的排污、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要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对重点污染行业、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定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控制污染排放的详细计划;在废弃物处理、处置管理中要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加强废弃的减量、回收和循环利用;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省(市)建设中,要以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和建设区域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根本上说,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

  

2003年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以后,必然会遇到人们的需求多样化问题,随之也必然会面临消费结构如何升级的问题。

  

从全社会看,消费结构升级首先表现为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在现阶段,城市居民基本上解决了吃、穿和部分用的问题,开始向以住、行、通讯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层次升级。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会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增长,其中包括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旅游、医药等具有消费品性质的产业,为这些产业提供中间产品的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697万人,服务业已成为国家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目前我国农村尚有1.5-2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估计在20年间将有3亿以上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未来20多年间,每年的就业压力约为4000万人,失业将长期困扰21世纪的中国。在这种状况下,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而弥补因为产业结构转型所引发的就业机会减少的弊端一般来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只有通过发展服务业,才能真正解决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机会减小的问题,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但又是个资源小国。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加大。

  

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证明,在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该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直接影响该国社会的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顽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就致力于调整和改造,在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压力下,我们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保障,是我国经济安全的根本屏障。改革开放至九十年代初,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是农民增收最快的一段时期,之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的低收入直接导致了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不分有限,甚至越来越小。

  

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低下,制造业结构低度化。缺乏原创产业,核心技术被跨国公司掌握。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与增强的区域问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大家都是什么对地方经济有利就做什么,城市之间就是同构化竞争我们刚刚进入重化工业时代,仍然要以发展经济总量大、污染总量也大的重工业和化工业为主。我们要提升产业结构,发展重化工业,而重化工业正是能源、水资源等环境资源耗用相对较高的产业这些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过慢。我们的商业服务设施档次小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对外开放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这些反过来又影响到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到2004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只有33.996%。而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1%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产业结构中的一些问题。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一)坚持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

  

技术进步是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三个“缺乏”集中起来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被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自主创新,不是放弃技术引进,而是要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而且还包括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自主创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重点跨越。

  

(二)充分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各地区要按照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调控。要完善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合理引导各类投资的方向。去年以来,配合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先后制定出台了汽车、水泥、电解铝、钢铁等行业的产业政策,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和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通过有关政策措施的导向,使外商投资结构的变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调要求基本上趋于一致,改变外商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格局。由注重外资引进规模转向重视外资引进质量,有选择地引进外资项目,减少一般性产业项目的引进,限制高能耗、高耗材、高污染项Ei的引进,鼓励设立研发中心。


复制成功